活着,为身后择居
作者:陈墨
人生自古皆有死,而死后安居之地,也有多处选择。
我的爷爷和奶奶永远留在了陈家陵。后来陵地变为耕地,我的父亲和母亲选择了乡居。现在,供人们选择的地方多了起来。据我朋友讲,她的父母去世后选择了公墓,择泰山背面而居,因交通不便,最近又把父母墓地迁到了泰山之南的金牛山下。朋友说,之所以搬迁,是因为金牛山下的泰山长安陵园管理到位,服务到家。
在清明前我来到这里时,看见了这里的工作人员:一群年轻而又敬业的大学生,他们正在为客户准备葬礼。不远处,我看见了萧大亨之墓;巨大的泰山石旁,竹影婆娑,季羡林纪念园坐落于此;沿路西行,吴伯萧纪念园犹如一本教科书,在柿子树下被无数人解读怀念;还有,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纪念园......
择墓,据说很有讲究。
一位九十岁高龄的吴姓老先生在转了许多地方后再次回到金牛山。他指着金牛山的阳面问:“那边有水吗?“当然有,是大汶河”我说。“那就好,我就安家在这里了”好奇的我问他:“这里有什么讲究吗?”他说:“那当然。你看看,这儿背靠山,面朝水,左青龙右白虎......是块风水宝地!”“你再瞧瞧,道路修得很人性化,不但人能进能出,连自家车都好进好出,以后我孙子开车来看我,我放心多了!”善良的老人,连后人行走的道路他都惦记着。
“可是,很多年轻人不会择墓怎么办?”老人呵呵大笑:“这好办啊,可以问问长者,或者像我一样咨询工作人员。他们有专业知识,还会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。”老人神秘地说着,带我参观他的墓地。他选择了两平方米的面积,在墓碑前侧有石桌,石椅,棋盘,香炉边还有他的墨宝题词。他说,孩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,一定很累,坐下来歇息歇息......人走后,还在为孩子们着想的老人!
我望着老人想:趁身体尚好择居,的确是一件值得做好的事,为自己,更为儿孙们。